垃圾分類已成為固廢領域的關注熱點,但巨大的市場并非唾手可得,垃圾分類對固廢行業的影響仍有待觀察,相對確定的是固廢行業需要厚積薄發,企業對產業的整合以及業務之間的協同是做大做強的關鍵點,由表及里、由單一到復合、由專業化轉向綜合型是固廢巨頭企業發展的主要路徑。目前也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
垃圾焚燒對發電影響的利和弊
益處
1——垃圾分類可以有效降低生活垃圾整體含水率,提高垃圾焚燒的熱值,從而提高單位發電量(生活垃圾中,濕垃圾占比較高,垃圾整體含水率高)。
2——垃圾分類可以從源頭分選出重金屬等反應催化劑,可以有效控制垃圾焚燒過程中二噁英的產生和排放。
弊端
1——“干濕分離”是垃圾分類政策要求的關鍵環節之一,垃圾分類必然使得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垃圾量減少。
2——垃圾分類帶來的熱值提升能對沖量減產生的負面影響。
廚余垃圾是最有潛力的投資增長點
目前,據非官方統計,我國廚余垃圾處理率僅有10%左右,有效處置和利用使得廚余垃圾具有最有潛力的投資增長點。
短期來看,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將會率先釋放市場需求,新增的廚余垃圾收運市場容量超百億元每年,項目運營空間巨大。率先投資建設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廚余垃圾處理項目成為行業熱議話題。
長期來看,我國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清運量約為近3億噸/年,預計未來也將穩定在這個數值,其中廚余垃圾日產生量近50萬噸。隨著規模化程度的提升,單位投資成本會持續下降,未來廚余垃圾處理的市場空間可達上千億元。
資源循環利用是方向
再生資源市場容量將伴隨著固廢處理的精細化程度而提升,垃圾分類有助于使回收渠道逐步正規,行業規范程度的提升空間較高。
從現有固廢收運和轉運看,與垃圾分類相伴的是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這將使現有的環衛體系與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關聯度弱化。以美國為例,過去美國的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各州推行分類以后,1988-2002年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垃圾量減少79%,各州、市垃圾分流率普遍在50%左右,垃圾回收利用項目成為垃圾的主要流向。從上海的實踐來看,截至9月下旬,全市可回收物日分出量比去年底增長5倍至5605噸,這意味著與2018年相比,每天多出1121噸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體系。
垃圾分類的廣泛推廣雖然對資源循環利用形成利好,但兩網融合需要統籌考慮點、站、場的體系建設,固廢邁向資源化需破除既得利益固化的藩籬,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垃圾分類作為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起點,推進垃圾分類將推動固廢處理行業、環衛行業等產業鏈各端的多元化發展。